全球经济增速下滑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比2022年的3.5%降低至3.0%。在发达国家,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增速将从2.6%减少到1.5%。众多发达国家的央行持续强化货币政策,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快速放缓。美国不断上调利率,旨在控制物价上涨,然而此举导致全球资本大量回流,新兴经济体面临资金流失的更大压力,国际经济的增长预期也因此变得不太光明。
经济增长放缓迅速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多个经济体遭遇需求缩水,生产步伐减缓,国际贸易的活力亦显著降低。企业订单减少,裁员情况增多,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欲望也随之减弱。全球众多工厂开工不足,货运量下滑,航运业运费价格大幅跳水,集装箱堆积如山,这些现象都充分表明全球经济活力正在下降。
中国出口面临挑战
全球经济增速减缓,我国出口受到显著影响。外部需求下降,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减少,我国企业订单量明显下滑。进入2023年,外贸企业明显感觉到市场不景气,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纺织、电子等行业出口企业,订单量与去年相比大幅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现象愈发严重,导致部分国家设置了各种贸易壁垒,这无疑给我国商品出口带来了更大的阻碍。
在全球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我国出口商品面临更激烈的价格战。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争夺国际市场份额,这使我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而且,国际市场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那些未能及时完成产业升级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他们有被市场边缘化的可能。这些企业若不能迅速转型,就存在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中国进口需求降低
疫情期间,我国民众与公司面临巨大挑战。民众收入减少,对未来感到迷茫,消费变得更为小心,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有所下降。公司盈利困难,投资预期减弱,减少了对国外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以汽车行业为例,部分企业已减少从海外采购高端零部件的数量。
这一变化导致资金流动方向发生了转变。进口需求下降,使得无论是通过正规渠道还是非正规途径,中国居民的资金外流都在增多。这种资金外流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压力,加剧了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这不仅提高了企业进出口的成本,还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汇率与贸易关系理论
宏观经济学早期观点指出,一国汇率变动会导致进出口商品价格比调整,进而作用于商品交易量。简单来说,若本币升值,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进口商品相对便宜;相反,若货币贬值,情形则恰好相反。但J曲线效应表明,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货币价值降低之后,纵然出口商品的价格有所降低,但国外对商品的需求并不会立即上升。同时,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也不会立即减少。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国家的货币一旦出现贬值,贸易情况并没有立刻改善。这主要是由于运输所需的时间、合同中的限制条件以及消费者反应的滞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举例来说,有些订单在汇率变动之前就已经确定,合同执行期间的价格不会因汇率变动而调整,所以短期内贸易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民币汇率影响特征
在中国,人民币在调控进出口方面的影响力,比其与美元的汇率变动更为突出。人民币的有效汇率,综合考虑了多种货币的影响,更能准确反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价值。外部需求的变化对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比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要大得多。在全球经济形势稳定、外部需求强劲的背景下,即便人民币出现升值,出口业务依然有可能实现增长。
出口企业面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各异。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大的企业,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能通过提高出口商品售价来应对。相对地,那些影响力较弱的企业,只能被动承受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比如,大型央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议价权,而小型民企却只能独自承担成本增加的负担。
2024年进出口态势展望
2023年7月,我国经济达到低谷,步入8月,多项经济指标开始显示出回暖的趋势。为了达成增长目标,预计2024年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更为主动。但出口增长可能持续承受压力,全球高利率导致的经济发展放缓,以及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均对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以欧洲市场为例,我国出口企业面临挑战,因为需求有所下降。
进口量有望改善,国内经济正在慢慢恢复,企业和民众的消费欲望预计会增加。然而,我国对需求波动的反应比对价格波动的反应更强烈,内外需求的不稳定对贸易的冲击更为明显。预计到2024年,我国商品贸易的顺差可能会缩小,服务贸易的逆差可能会加剧,经常账户的顺差也会大幅减少。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贸易环境,我们国家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应当采取何种策略?期待大家留言分享见解。同时,恳请大家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