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借助网络热词洞察大学生心态

网络热词就像时代的镜子,它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的心态,当下的关键议题是,怎样借助热词来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

图片

热词反映社会心态

网络热词和时代脉搏联系紧密,和民众需求联系紧密,大学生网民更愿意关注文化类热词,更愿意关注社会类热词,更愿意关注民生类热词,比如“上海世博会”,比如“2022北京冬奥会”,比如“全面二孩”等,这些热词背后体现出政府决策的作用,体现出社会治理的作用。政治经济因素虽以间接形式存在 ,但仍能被清晰察觉 。

热词传播的双面影响

热词表面表达的意思和实际意图不一样,这给网民带来了存在感,让网民有了权利感,也使网民获得了安全感。但另一方面,热词的传播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造成了冲击。热词有复杂的传播途径,这种传播途径破坏了官方话语格局,导致教育工作者不能像以前那样把控信息传播的主导权。

负性热词的消极作用

在微文化“剧场效应”的影响之下,出现了数量过多的负性网络热词,这些热词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起到了消解作用,还可能会误导大学生对于政治的看法,导致他们难以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多元思潮冲击引领地位

网络热词背后有多元思潮在涌动,网络热词背后还有群体动力在涌动,这冲击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地位,不同思潮在网络热词中相互交织,这使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思想影响,所以高校要在复杂思潮环境中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把握“传统”与“更新”关系

网络热词不断持续出现,出现后又很快消失,还会逆向传播,这样一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时,滞后性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教育者要掌握热词的传播规律,消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传播方面的空间壁垒,汇聚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资源,优化资源组合,更新思维方式。

处理“倾听”与“引领”关系

部分网络热词可折射出青年网络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具备稳定性、颠覆性、批判性等特性 ,热词是观察大学生群体的关键窗口 ,教育者要深入剖析热词现象 ,掌握亚文化学生群体的心态 ,还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防止他们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 。

大家觉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运用网络热词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进一步改进?请给本文点赞,分享本文,并且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图片

作者头像
imToken官网创始人

imtoken钱包

上一篇:21世纪数字时代:数字货币重塑全球金融版图及影响分析
下一篇:LITEX愿景打造去中心化加密货币支付生态,区块链连接链上与链下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