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属性界定难题
加密具有创新性,因此难以确切地给出关于它属性到底是什么的定义。多数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没有建立起全面的监管框架。这就使得加密货币在出入金管理方面缺乏权威的准则,其监管处于摸索的阶段,并且还不健全。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加密货币交易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具体来说,不同的地区在看待加密货币的属性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有的国家将其视为类似于金融资产,然而有的国家则认为它仅仅是数字商品。这种对加密货币属性认知的差异,使得在国际层面进行协调监管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他们能够借助监管的漏洞来开展非法活动。
两大监管类型
出入金监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支付以及货币的流通许可方面极为注重,也就是汇款许可牌照。若机构拥有了这个牌照,就能够合法地开展资金汇转等业务。另一类是存在专门针对参与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的机构的虚拟资产服务商牌照。
举例而言,有些机构将精力集中在跨境资金的转移方面,这类机构更乐意去申请汇款许可牌照;像加密货币交易所这样的机构,主要是申请虚拟资产服务商牌照。不同的牌照,其适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对不同性质的加密交易活动进行精准的约束。
欧盟监管情况
欧盟要求加密项目进行虚拟资产服务商牌照(VASP)的注册。若加密货币的交易金额达到 1000 欧元及以上,就需面临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的尽职调查。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管,以避免出现诸如洗钱等违法活动。
并且,欧盟中单个地区国家的牌照在整个欧盟范围内都能够被使用。比如波兰、立陶宛这类容易获取牌照的地区,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立陶宛在全欧盟范围内是较为开放的加密友好国。大概 1 个月的时间就有拿到牌照的可能,而且牌照没有期限限制。其最低授权资本仅为 2500 欧元,财务成本比较低,同时对本地人员结构也没有特定要求。
新加坡监管特点
新加坡对待加密领域的态度比较谨慎,申请这类牌照的难度比较大。然而,新加坡针对 DPT 的经营权给予了没有期限的豁免期,即便没有获得牌照,也能够先开始运营。这使得部分加密企业看到了在新加坡开展业务的机遇,降低了前期进入市场需要跨越的障碍。
但不能认为没有牌照就没有问题。新加坡的相关部门在运营过程的监管上依然很严格。企业必须依照规定遵循反洗钱等法律方面的要求。如果出现违规行为,就会受到处罚。
香港相关牌照
香港的金融牌照体系分为 12 类,其中包含十大牌照。依据现行监管框架,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交易平台以及和基金、资金管理平台相关的牌照,分别有第 1 号、第 4 号、第 7 号和第 9 号监管牌照。倘若企业持有这些牌照,就意味着其在香港开展的加密货币业务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对于想在香港拓展加密业务的企业来说,申请这些牌照是必须要走的道路。这些牌照所包含的业务类型各不相同,企业要依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做出恰当的选择并且进行申请。
其他地区及机构情况
市面上存在加密货币借记卡。这种卡类似中心化交易所下放的二级账户,处于交易所的客户服务范畴内。其使用方式和银行储蓄卡一样。在出入金时,加密相关环节由交易所处理,法币的支付处理则由支付网络提供商负责。如此,就为用户在加密货币与法币之间进行交易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大型机构即便拥有了出入金牌照,然而基于合规成本以及监管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多数主流银行都不愿为这类用户提供服务。就如同币安的美国子公司那样,在硅谷、Signature Bank 和 Slivergate 对其实施接管之后,传出了难以找到愿意接收客户现金存放的银行的消息。欧洲主要以英国为代表,有部分加密资产公司在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完成了注册,同时这些公司也在意大利获得了 VASP 牌照。在阿布扎比全球市场(ADGM),Kraken 凭借相应许可开展了诸如数字资产托管等一系列受监管的活动。老牌的华人交易所 OKX ,其在官网未披露牌照相关的信息。然而,从它的宣传稿件可以得知,它已经获得了美国的 MBS 牌照,并且还获得了菲律宾等多个地方的相关牌照。
看完这些关于加密货币出入金监管以及牌照的情况之后,你认为接下来加密货币监管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可以点赞,将本文分享出去,并且在评论区阐述你的观点。